琉璃瓦铺设过程中可能因材料特性、施工工艺或环境因素出现各类问题,以下是常见问题、原因及解决办法的详细说明:
一、瓦片松动或脱落
常见原因
粘结不牢:砂浆或粘结剂配比不当、涂抹不均匀,或基层未清理干净(如灰尘、油污)。
挂瓦条安装不规范:挂瓦条间距过大、固定不牢固,或未按屋面坡度调整间距。
热胀冷缩:琉璃瓦受温度变化影响产生伸缩,若预留缝隙不足或固定方式缺乏弹性,易导致松动。
屋面基层变形:结构沉降、开裂导致屋面基层位移,牵动瓦片松动。
解决办法
规范粘结工艺:
使用符合标准的水泥砂浆(配比建议1:3)或专用粘结剂,确保基层平整、清洁,涂抹厚度均匀(约20-30mm)。
瓦片铺设时轻压摆正,避免空鼓,必要时可在瓦片背面开槽增强抓附力。
优化挂瓦条安装:
挂瓦条间距根据瓦片规格调整(通常不超过30cm),用防腐木或金属材质,固定牢固(如膨胀螺丝或镀锌铁钉)。
斜脊、檐口等部位加密挂瓦条,增强稳定性。
预留伸缩空间:
瓦片之间预留2-3mm缝隙,避免紧密拼接;屋脊、天沟等部位采用弹性连接件(如橡胶垫)缓冲伸缩应力。
加强基层检查:
施工前对屋面基层进行平整度、垂直度检测,若存在裂缝或沉降隐患,需先加固处理(如灌浆、增设防水层)。
二、排水不畅导致漏水
常见原因
屋面坡度不足:设计或施工时坡度小于规范要求(琉璃瓦屋面坡度通常需≥25°),导致雨水滞留。
檐口或天沟堵塞:瓦片碎裂脱落的残渣、杂物堆积,阻碍排水。
瓦片搭接错误:上下排瓦片搭接长度不足(标准≥100mm),或左右瓦片未错缝排列,形成“水路直通”。
泛水节点处理不当:烟囱、管道等穿出屋面部位的泛水板与瓦片衔接不严密,形成渗漏点。
解决办法
确保屋面坡度合规:
施工前按设计图纸复核坡度,采用墨线或水平仪***放样,坡度不足时通过找平层调整。
优化排水节点设计:
檐口设置鹰嘴或滴水线,天沟宽度≥300mm,定期清理杂物;落水口周边瓦片做倒角处理,增强排水效率。
规范瓦片搭接:
上下排瓦片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,左右相邻瓦片错缝1/2-1/3瓦长,形成“品”字形排列,避免直缝。
加强泛水节点施工:
泛水板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板,与瓦片搭接处用防水密封胶填充,并覆盖脊瓦或专用配件封闭。
三、瓦片破损或釉面开裂
常见原因
运输或施工碰撞:搬运时野蛮装卸,或施工人员踩踏未凝固的瓦片。
釉面质量缺陷:琉璃瓦烧制过程中釉料配方不当或烧结温度不足,导致釉面脆性大、易开裂。
冻融破坏:寒冷地区冬季水分渗入瓦片内部结冰膨胀,反复冻融导致釉面剥落或瓦片碎裂。
重物积压:屋面堆积杂物(如积雪、落叶)未及时清理,或安装设备(如太阳能支架)直接压迫瓦片。
解决办法
强化成品保护:
运输时采用木箱或泡沫垫固定,轻搬轻放;施工时设置脚手板,避免直接踩踏瓦片,需踩踏时应踩在瓦片中部(非搭接处)。
严格材料验收:
进场前检查瓦片外观(无裂纹、缺角、釉面均匀),抽样进行吸水率测试(吸水率≤0.5%),不合格品严禁使用。
增强抗冻性能:
寒冷地区优先选用高密度、低吸水率的琉璃瓦,施工前确保屋面干燥,必要时在瓦片背面涂刷防水背胶。
定期清理维护:
雨后及时清理天沟杂物,冬季大雪后人工清除积雪;屋面设备安装需增设金属支架或垫板,避免直接压迫瓦片。
四、颜色不均匀或褪色
常见原因
釉料批次差异:不同批次瓦片的釉料配方或烧制工艺不一致,导致颜色偏差。
阳光长期暴晒:劣质釉料耐候性差,紫外线照射后易褪色或变色。
污染腐蚀:工业废气、酸雨或植物汁液(如鸟粪、落叶汁液)长期附着,腐蚀釉面。
解决办法
统一材料批次:
同一工程使用同一厂家、同一批次的瓦片,进场时按颜色分类堆放,避免混铺。
选用耐候性釉料:
采购时要求厂家提供耐紫外线检测报告,优先选择添加纳米抗老化成分的釉料产品。
定期清洁维护:
用软布或高压水枪(水压≤0.3MPa)定期清洗瓦片表面,避免使用酸性或碱性清洁剂;污染严重时可涂刷透明保护剂(如硅酮类防护剂)。
五、屋脊或斜脊部位渗漏
常见原因
脊瓦安装不规范:脊瓦与平瓦搭接长度不足(标准≥80mm),或砂浆填塞不饱满,形成缝隙。
脊瓦节点处理不当:斜脊、正脊交汇处未做防水增强层,或脊瓦端头未封闭,雨水渗入。
解决办法
规范脊瓦安装:
脊瓦铺设时先在屋脊处铺设防水卷材附加层,再用1:2.5水泥砂浆固定脊瓦,搭接长度≥80mm,缝隙用密封胶填实。
加强节点防水:
斜脊与正脊交汇处采用“三通”脊瓦配件,端头用封头脊瓦封闭,并用防水砂浆抹成圆弧状。
六、施工安全问题
常见原因
屋面作业防护不足:未设置安全绳、脚手架或防滑措施,施工人员易坠落。
瓦片堆放超重:屋面集中堆放瓦片超过结构荷载限值,导致坍塌风险。
解决办法
强化安全防护:
屋面周边设置防护栏杆,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带并固定于牢固构件;冬季或雨天作业时铺设防滑垫。
控制材料堆放荷载:
瓦片分散堆放,单平米堆重≤50kg,严禁在未凝固的防水层或保温层上堆放材料。